GIMHAE NATIONAL MUSEUM
典藏插在木头等工具中使用的旧石器时代的狩猎工具。形似小箭头,下方带有茎部。躯干两侧对称保留着锋利的刀刃痕迹。
黑曜石是意为“黑色发光石头”的玻璃质火山岩。熔岩流出后,在地表迅速冷却凝固而成。材质易碎,破碎面锋利,主要用于制作矢镞。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多出现于南海岸和东北韩地区,原产地主要在白头山和日本九州地区。
用于剥落树果或谷物的外皮和磨制粉末的原始石磨。宽大的石皿和棒状的石棒组成一对。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使用,青铜器时代农耕正式开始后,还用于加工谷物。后来由石臼取代了其功能。
隆起纹土器是在土器表面贴上泥带或用双手的手指夹住土器表面,制作花纹的土器。新石器时代的土器花纹具有提高土器强度的作用,分为口部、躯干和底部,分别刻有不同的花纹。花纹的种类繁多,包括指甲、三角、彩虹、锯齿、格子、鱼骨等,花纹的结构也呈现由繁入简,逐渐消失的趋势。
在统营烟台岛贝塚7号墓的骸骨上发现。主人公是身高约160cm的男性。左脚戴着32条,右脚戴着40条,右脚下方还有48条。该脚链由海豚、水獭、浣熊的牙齿做成。
青铜器时代典型的收获工具,基本呈半月形状,也有长方形或三角形的石刀。在中间穿透的两个孔中拴上绳子后,把手指插入绳中抓起半月形石刀,用于收割稻穗。
韩国的支石墓或石棺墓中经常发现的磨制石剑是礼仪道具兼武器。分为制作了剑身和手柄的有柄式和插入木制手柄使用的有茎式。剑身比手柄短小的石剑是经过重新加工的。手柄末端和剑脊向旁边延伸,强调装饰性的石剑应该是特别制作的陪葬品。
在碗的表面涂上氧化铁,揉捏后烘烤,散发红色光泽的土器。似乎是用于仪式等特殊目的,主要在坟墓中发现,但有的会出现在房基中。日常使用的有扁底铜碗、坛子、盘子等,坟墓的陪葬土器大多是圆底坛子。
古代的镜子不是单纯用来照脸的,它还是统治者权威的象征。因此,青铜镜多出土于统治者阶级的坟墓中,镜子背面用各种花纹和文字做装饰。镜子背面刻的花纹或文字包含了青铜镜的制作年代、交流关系、思想等许多当时的信息。
青铜剑主要以土地区的名称取名,分为辽宁式铜剑和韩国式铜剑。这把铜剑是韩国式铜剑,整体形状纤细,又叫做细形铜剑。韩国青铜剑最大的特点是,不同于中国和北方地区的铜剑,剑身和剑柄单独制作,可组装。
在珍视珠类的三韩和伽倻遗址中发现了各种各样的玻璃和水晶项链。水晶质地非常坚硬,所以很难将原石打磨成圆形或多面形状。金海良洞里出土的这条水晶项链是目前发现的水晶中最大、最漂亮的一条。
连接毛皮或布制成的腰带两侧的钩环。动物胸部向侧面伸出的钩子的用途是与腰带的另一侧连接。除了马形以外,还有虎形腰带环,主要在中国和北方地区发现了此类动物形状的腰带环。
铁块敲薄制成的铁板,它是用于制作斧头或长矛等铁制品的材料。呈长方形,中间部分纤细。铁铤的大小、形状和重量多种多样,所以曾被当作货币使用。在伽倻统治者阶级的坟墓中发现了大量以10枚为单位的铁铤,由此可见伽倻人已懂得十进制。
刀最大的特点是可砍断物体的锋利和结实。有时还会装饰刀柄或刀鞘,作为彰显所有者身份的工具。这柄刀不同于普通只带有圆环的其它刀,它的圆形环内同时带有龙凤装饰,而且镶嵌着金饰,彰显了所有者的威严。
因薄薄的铁板边缘带有多个蕨菜形状的刺而得名。下方带有插木柄的孔,看似摔落骑马敌军的战争武器。以鸟形装饰取代蕨菜形的有刺利器强调装饰性,应该只有特定领导阶层才能使用。
釜山福泉洞11号坟墓出土的金铜冠。冠缘带有波纹和点纹装饰,枝杈装饰上带有三条分枝,还带有冠檐,增加了装饰性。伽倻的金铜冠与新罗华丽的金冠不同,呈简单的树枝形状。看似新罗金冠装饰“山”字的初期形态,利用金钉固定冠边和立饰枝杈的制作方法很类似。但没有新罗那样的金冠,只有金铜冠。
在4世纪中期的昌原石洞遗址中发现。高17.6cm,宽(侧面)12cm,带有人字房顶,正面两间、侧面两间,共有九根柱子的双层阁楼形态。正面带有用于出入的门。屋顶中间设有添加液体的注入口,门所在的前面有主出口,用作装液体或倒液体的用途。内部容量为350ml左右。
金海凤凰洞低湿地中发现了20多件仿照人形和马形的小土偶、杯子和杯座。简略地表现了人脸、系腰带的女性等形象,而且夸大地表现了马的生殖器。尺寸大多比实际文物要小,主要在岸边的祭祀或仪式遗迹中出土。
挖水沟或锄草,让水能顺利流入田中时使用的农具。带有罩帽,以便安插着木柄。它是韩国特有的农具,在中国和日本不常见。随葬在首长层坟墓中,蕴含着掌握和统治当时稻田农耕的象征性意义。它还出现在三国时代的腰带装饰中,朝鲜时代由国王亲自赐予高官。
出土于咸安末伊山34号石椁墓中,看似白瓷壶。整个壶的表面留有用工具敲打的痕迹。比普通的伽倻土器更大、更厚,而且重量偏重。34号墓推测建造于5世纪后期,结构独特,有五个墓穴,葬有5~6人。
山清下村里遗址居住地出土的典型大伽倻土器。土器内底部刻有“二得知”的字样。根据古代记录,“得”和“知”主要用于人名。例如,名字以“知”字结尾的伽倻人物中有伽罗国王荷知,还有从中国南齐获得“辅国将军本国王”官爵的记载。
福泉洞石椁墓中出土的器台和壶。器台上有一只向上爬的乌龟。乌龟的背上带有细密的细线花纹,取得了常见的六边形花纹。这种圆筒形器台在坟墓内部乃至封土或周沟(墓穴周围起到排水作用的沟渠)处均有发现,由此可知它与祭祀有关。
高杯的地域特征是在杯脚上刻有花纹或穿有各种形状的孔。该土器是咸安地区阿罗伽倻流行的穿刻着火花图案的形态。咸安地区4世纪流行圆筒形的高杯,5世纪流行火花花纹的高杯。
杯脚上放着角杯,两边带有车轮的土器阿罗伽倻地区常见的土器。用于祭祀等特殊活动的器皿,连同船形土器蕴含着让死者的灵魂能平安到达极乐世界的关怀之意。
多块薄而长的铁板纵向连接制成的头盔。头顶部分形似倒扣的碗,该形态叫做“蒙古钵形”。头盔的左右两侧单独带有遮面。
用钉子将纵向长铁板拼接起来制成。铁板虽然生锈了,但铁块原来很坚硬,还能阻挡飞来的箭。铁板上会涂漆或粘贴羽毛装饰。颈后还带有两只小鸟,它们尾对尾,面朝相反的方向。
上战场地马也会穿上盔甲,戴上头盔。马戴的头盔叫做马面胄。马面胄由遮脸的面罩、遮盖头顶和耳朵的遮阳和遮挡脸颊的遮面三部分组成。面罩和遮面用皮带捆绑,其余用钉子连接。
伽倻地区发现的最早的船形土器,出土于金海市进永邑余来里的石椁墓中。长22.5cm,宽10.5cm,高4.5cm,把板子叠加起来制成。船的左右两侧各带有2个桨架,仅船前带有舢板。与马山显洞遗址的船形土器、金海凤凰洞遗址的伽倻船片等同为负责伽倻海上交易的船结构的重要研究资料。
这种形状的铜鼎是北方草原地区游牧民常用的器皿。中国从西周末至六朝时期一直使用,韩国的平壤乐浪遗址、金海大城洞和良洞里的伽倻遗址中均有出土。铜鼎的鼎身偏长,把手较薄。腹中可装3颗板栗。
公元前1世纪~公元后1世纪左右,中国黄河流域制造的铜鼎。推测后来流传到伽倻,于公元3世纪被埋在石椁墓中。重量为2.3公斤左右,体积为1.98升(1升斗=1.8升),可装比一瓶大可乐更多的液体。鼎底和一条腿有破碎的痕迹。据推测,比起实际生活,它更多用于祭祀等仪式或测量某种物品的体积。刻有14个纂书体写成的“西口宫鼎容一斗并重十七斤七两七”。